九十年前的东北,历史瞬间凝结成百年记忆,令人震撼不已。那些往事如烟尘般渐渐隐去,而珍贵的老照片却将那段时光鲜活地保留下来,激起无尽的怀旧情怀。那时的东北,经济实力雄厚,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。90年前,日本人在哈尔滨秘密拍摄了这座冰雪之城的风貌,令人叹为观止。当时,西方世界对哈尔滨的认知仅限于此,许多外国领事馆也都设立于此。哈尔滨因此得名“东方小巴黎”,城市风貌独具魅力。
1924年,哈尔滨火车站初具规模,现今的哈尔滨火车站正是当年老火车站(于1959年拆毁)的升级版本。到1930年,从哈尔滨到大连的火车耗时约13小时,而如今乘坐绿皮火车的时间更长。“亚细亚号”火车当时时速达100公里,大连至长春仅需7小时,全车仅有两个车头,但在1945年这辆列车被苏联带走,成为一段历史遗憾。
展开剩余84%哈尔滨的中央大街,是那个时代的繁华象征,当时被誉为“东方小巴黎”。如今,很多本地人已迁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甚至更有实力的部分选择出国发展。虽然其他县区及地市的人口迁入,填补了城市的人口空缺,但却难以恢复这座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蕴。人们期待新一代甚至几代哈尔滨人,能够用不懈的努力,重新唤回这座北国冰城昔日的“东方小巴黎”荣光。
冬季时,松花江被厚厚的冰雪覆盖,俯瞰整个哈尔滨城区,令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浓厚的历史氛围。洋行街是哈尔滨最早的建设区域之一,是一座充满趣味的城市。那时许多人选择闯关东来到这里,哈尔滨人民淳朴善良,乐于接纳外来者,与他们融为一体,形成多元和谐的社会。
万国洋行位于中央大街130号,建于1922年,见证了哈尔滨当年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。如今,许多老建筑依然保存完好,这使得哈尔滨更像一座欧洲风格的城市。那时的圣·尼古拉教堂,也称“中央寺院”,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受赞誉,而索菲亚教堂反而没那么受欢迎。
1912年街头外国女子的身影随处可见,当时哈尔滨20万居民中有12万人为外国人。到了1932年,这座城市人口超过30万,其中外籍人口达20万。整座城市犹如一座欧洲城邦,与今日大相径庭,难以想象那时的繁荣景象。
关于松花江的冰层,冬季最冷年份也不过一米多厚,绝无三到五米厚的说法,听闻过的人也极少,这样厚的冰层几乎意味着松花江被彻底冻透,实属罕见。
哈尔滨极乐寺的牌坊式山门庄严肃穆,充满历史感。街上,一辆马车缓缓驶来,车上是一位穿着棉裤的中国男子牵着马,身后跟着一位外国人,展示了那个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。
傅家甸街道车水马龙,繁华景象生动展现,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张九十年前的老照片。大连小岗子、西岗街则是当时百姓主要的生活区域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1930年代的大连街头,女学生们身材匀称,穿着时髦,甚至比现代许多女性更有风采,令人赞叹。东北人为了应对长达数月的严冬,开始大量囤积白菜,这种囤菜习俗由来已久,成为寒冬生活的重要保障。
街边的小饭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,画面中的美食似乎让人垂涎欲滴。街头艺人正在表演,围观的人群络绎不绝。难怪那么多人选择闯关东,那个年代的东北确实是中国较为富裕的地区,居民穿着整洁,不见破烂。
东北饭店一角,浓郁的东北杀猪菜氛围扑面而来,一名男子正用菜刀切着东北酸菜,大盆里装着猪头,极具地方特色。
1926年东北街头艺人表演,照片中人们个头颇高,展现出那个时代东北人的富裕和健康。仔细观察,这些人的衣服几乎没有补丁,显示生活条件优越。
1927年奉系东北军实习所内,女生们正练习发电报,体现了当时军队训练的严谨和现代化。
三十年代末的吉林市朝阳门街道,空气清新、景色秀美,四季分明。尽管冬季寒冷,室内却有暖气,居住环境舒适宜人。
吉林的北山、龙潭山、朱雀山、松花江等地名声远扬,人杰地灵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江山”。然而,北山脚下一大片四合院如今已难觅昔日风采。
蛟河附近,两名男子正拉着大锯锯木头。拉锯手被称为“大把”,这并非最费力的工作,真正的重活通常由小工承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