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广西频道
“以前路不好走,鲜叶运到镇上得颠半天,现在国道平整,冷链车直接到茶园,茶叶一小时多就到厂里加工,茶香一点都没散!”采茶的李大叔手上动作不停,话语里满是对国道355线梨马路的认可。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,沿线绿化带里,三角梅热烈盛放如红火云霞,与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茶树交相辉映,微风拂过,茶香与花香交织,勾勒出“车在绿中行,人在画中游”的生态画卷。
这份通行的惬意与茶乡的生机,背后是苍梧公路养护中心“养路即养产业、护路即护民生”的坚守。近年来,中心始终秉持“科学养护、精细管理”理念,将日常养护与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全力打造国道355线梨马路“畅安舒美”的通行环境:通过路面病害精准处置、边坡隐患动态监测、排水系统完善等举措,保障道路全天候安全畅通;2025年上半年,累计投入抢险人员超200人次、机械设备30余台套,清理塌方6500余立方米、倒伏树木50余棵,疏通排水设施30余处,筑牢道路安全防线;创新推行“路长制”与“网格化”管理,实现责任到岗、任务到人,显著提升养护效率与质量。
“茶香漫山野,路引客自来”,国道355线梨马路不仅是穿梭茶乡的交通纽带,更化作铺展六堡茶文化的“天然画卷”。苍梧公路养护中心联合地方政府,以“全域景观化”为目标推进公路建设:将公路打造与茶乡风貌深度融合,在沿线候车亭嵌入“茶船古道”元素,截至2025年已建成8座特色候车亭;在休息区设置茶文化宣传栏,搭建观景台供人俯瞰层叠茶园;精心打造“茶船古道”百里绿色长廊,通过植茶造景、节点亮化,让历史记忆变为可观可感的景观。这些“路景合一”的举措,既提升了公路美学价值,更将文化IP融入交通脉络,为六堡茶品牌传播、文旅引流及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。
“路连千村景,业旺百姓家”,依托扎实交通基础,国道355线梨马路发挥“串联资源、拉动产业”枢纽作用,助力六堡镇从传统农业乡镇向文旅强镇跨越。苍梧公路养护中心联合政府多部门,通过升级优化沿线交通标识、修缮沿线观景台、完善停车场,夯实国道枢纽功能。“以前游客找不到路,现在标识清楚、停车场宽敞,周末民宿不愁客!”大中村民宿老板娘王大姐笑着说。中心还协同打造“茶园观光+文化体验+康养休闲”业态:2025年,大中村建成5家茶文化民宿与露营地,塘平村建全产业链示范基地,山坪村年办3场活动引客超5万。
雨后茶乡云雾绕茶园,瑶族姑娘起舞与民宿、基地相映成趣。公路串联景观与茶企形成“半小时文旅圈”,今年以来,六堡镇接待游客超80万,带动服务业繁荣、就业增加,真正实现“养一条路、兴一片业、富一方人”。
“路通产业兴,茶香飘远方”,更深层的赋能,体现在国道与产业的深度绑定。国道355线深度嵌入六堡茶产业链,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“黄金纽带”。苍梧公路养护中心通过常态化路面养护、优化物流通道,破解山区运输瓶颈,保障冷链车直达茶园,鲜叶1.5小时内运抵加工厂以保品质。依托公路网,沿线吸引12家龙头企业入驻,带动3000余农户提质增效,助力塘平村建“物联网+智慧茶园”、大中村发展电商直播。国道推动“茶旅融合”,让茶叶升级为文化商品,提升附加值,加速产业规模化,助推六堡茶远销海外。
“路载茶乡梦,道连幸福程”,如今,国道355线不仅是六堡茶走出大山的“快速通道”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希望之路”、文旅融合的“共富之路”。未来,苍梧公路养护中心将持续深化“公路+”模式,以更精细的养护守护道路畅通,以更创新的思路拓展路域价值——推动公路与茶产业深度联动,打造特色茶旅观景廊道;联动沿线村镇完善服务设施,让过往司乘、游客既能品味六堡茶香,也能感受乡村新貌,让这条“黄金通道”持续焕发生机,为地方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。(向霖)
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